上善若水育新苗 ——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队伍建设纪实 □本报记者 张缓鸣 本报通讯员 郭筱琦 “崇法循礼,公正惟民,和而不同,驭水而进”。正如院训所言,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汲取着山之坚韧,水之灵气,着力营造文化氛围,塑造检察形象,培养青年干警,在建设队伍上迈大步,近年来,先后被评为全国“文明接待室”、省首批“公正司法示范点”、无锡市文明单位、政法先进集体、先进检察院。 源头活水 一脉相承 “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出路在哪里?中国法治梦如何才能实现?”滨湖区检察院春季全员素能培训后,青年干警小王在体会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,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 这是该院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剪影。教育培训是打造优质检察队伍的基础,制度是教育培训的活水之源。以党组会形式确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,该院对全院培训练兵情况实行全程动态管理,从补课式、应急式培训向系统化、规范化转变,以高层次人才培养、综合素能养成为目标,为每位干警建立了“培训练兵档案”,并逐年递增教育专项资金,对干警参加在职研究生培训给予全额经费保障,为检察事业科学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滴水穿石 功在平时 “我主要从大统一系统的不足入手,联系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分析,文章能在《人民检察》发表,可能是切口选得比较准吧。” 一张圆桌,挨个汇报,恍若高校开专题报告的阵势,这是该院一年一度的检察调研重点课题期中分析会。6个课题组,12个人,就自己的课题汇报进展、交流经验。早在2013年,该院就制定了《检察调研课题招标及管理办法》,每年公布重点课题,面向全院招标,由干警自行组合课题组申报,对中标者立项,由评审组中期检查、成果验收。 该院经过多年摸索实践,建立起了立体式培训练兵平台,“一对一”辩论赛、考核示范庭、大案讨论参与制、控申信访接待突发事件应急训练;成立“湖山”法学社、在内网开设练兵专栏,实现菜单式学习,提高练兵效率与灵活性。 名师才能出高徒。该院一直在师资“开源”上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,检察长亲授公文写作培训课,院领导为新进人员入职培训,业务骨干担任“兼职教师”为部门干警传授办案经验;与江南大学法学院共建,先后邀请教授学者来院授课20余次,并就新型知识产权案件等进行专题研讨;定期组织干警外出学习,多次与兄弟区院开展辩论友谊赛。 水到渠成 文化育检 走进滨湖检察院的大门,十六字院训十分醒目,院训背后是文化展示栏,本期主题“晒晒我的生活”,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笑脸背后,是该院团结向上、朝气蓬勃的文化育检氛围。 良好的检察文化是营造团队氛围,激励干劲的加速剂。人人桌上有座右铭,在办公楼走廊等随处可见经典格言警句、干警书画、摄影精品。局域网设专栏,对写作、摄影等9个兴趣小组定期活动进行报道。每到文化建设成果汇报会、趣味健身赛,干警个个大显身手。 “朝阳工程”是该院青年干警培养品牌工作。对青年干警实行分阶段培养,定期推选重点培养对象,由部门主要负责人“一对一结对帮带”。该机制实行一年多后,有9名青年干警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。 上善若水,驭水而进。滨检人既有昂首向前的干劲,也有埋头思考的沉静,他们以培育检察新生力量为着力点,开拓进取,创先争优,努力谱写新的篇章。